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渠沛然
来源 / 中国能源报
6月21日20时40分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南街富洋烧烤店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系店员工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擅自更换与液化气罐相连接的减压阀,导致液化气罐中液化气快速泄漏,引发爆炸,造成31人死亡、7人受伤。6月25日,国务院成立宁夏银川富洋烧烤店“6·21”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调查组。
《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给出一组揪心数据。2022年全国燃气用户共计约3.18亿户,其中液化石油气约0.56亿户,全国有报道的液化石油气事故有450起,死亡45人,受伤294人。平均每天有超1起液化石油气事故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更制约了城市燃气的安全发展。
为何瓶装气安全隐患频现?监管部门、工商业用户和普通民众又该如何各司其职,共同筑牢燃气安全防火墙?
是天然气事故的34倍以上,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2)(下称《报告》)数据显示,液化石油气事故在所有燃气事故的数量占比为56.1%,死伤数量占比为61.3%。由于用气环境复杂、人员密集以及报警器联动切断装置落实不到位,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根据《报告》,按事故类型来看,餐饮用户是燃气事故发生的高危区。从用户事故率来看,液化石油气远高于天然气,是后者的34倍以上。
“瓶装气一是用户端事故占比高,约占液化石油气事故约99%左右;二是液化石油气事故死亡人数占比高,死亡总数占燃气事故死亡人数的70%左右,瓶装气用户端安全形势严峻,被动局面亟需扭转。”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专家刘晓东说。
“工商客户的事故发生占燃气事故的总比例较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大。工商用户用气环境周边因其特殊性,所以一旦发生燃气安全事故,其涉及人员密度高,伤亡率高,造成后果严重,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用户风险防控的重点。”刘晓东进一步指出。
据“银川发布”通报,根据公安、消防部门询问笔录,打119报警人冯红娟(烧烤店店员)和马成军(烧烤店后厨配菜师傅)反映,爆炸前1小时左右闻到有煤气泄漏,发现液化气罐阀门坏了,就让李志翔(烧烤店后厨烧烤主管)去买阀门,回来后在更换阀门过程中发生了爆炸。
“如果像媒体报道的一样,事故前已发现钢瓶阀门漏气,这个漏气阀门肯定是减压阀,因为店里也没能力换钢瓶主阀门。在安排员工去买减压阀到换阀门这段时间内,大概率没有停止使用液化气而是任其继续泄漏,在换阀门时室内液化气含量超过爆燃阈值。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点火星,哪怕是开关电灯、金属碰撞等,都会引起液化气和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燃。”某不愿具名的燃气行业人士说。
究竟是操作不当还是监管不力?安全与利益的博弈
此前,多地相继修编发布了属地《燃气管理条例》,针对性提出风险防范和监管措施,确保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与居民安全用气。其中,“实行瓶装燃气实名购买制度”成为亮点。此后,多地采取液化石油气实名制销售、一瓶一码等手段,以强化监管,包括此次发生事故的银川市。
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消息称,银川市为全市7家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免费安装46台联锁自动灌装秤,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气瓶的充装、检验、销售(配送)和使用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建成全过程、多方位、可追溯的气瓶信息化大数据监管体系,让全市20万余只液化石油气钢瓶有了可识别的数字化“身份证”。
此次事故究竟是操作不当还是监管不力?
刘晓东说,具体原因还需要等详尽的事故报告。“燃气安全涉及方方面面,一旦某一段链条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重大事故发生。因此不论是监管还是用户,都应该拧紧燃气安全阀。”
“就监管来说,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依据不足、安全管理责任界定不清晰两方面。”刘晓东说,“各地因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各异,有的是住建部门,有的是城管部门,有的则是综合执法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清,‘九龙治水’极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监管方也需要专业的‘人财’支持。目前监管模式也很多,需要选择最优模式,责权集中,才能更好地落实监管。”刘晓东进一步指出。
受访人士表示,燃气供应企业则需要专业的安全管理员和安全维护员,必须要考试持证上岗,但目前来看管道燃气企业好一些,液化石油气企业可能配备不尽人意,人员入门门槛比较低。“对企业准入门槛和专业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成为共识。
从用户端来看,追逐更低成本和缺乏正确用气常识是主要问题,安全与利益的矛盾亟待解决。“有些企业负责人因为成本原因可能考虑选择便宜的瓶装气,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个瓶装气可能是从上一个餐饮店拿来的。”刘晓东说,“如果用户端没有经过培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气方法加上成本和安全产生的博弈,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打通燃气安全“最后一公里”,为安全拧上“紧箍咒”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要继续落实《燃气工程项目规范》有关户内安防措施的条款,防范用户端事故,餐饮业必须加装报警联动切断装置,推广使用不锈钢波纹软管、金属包覆软管、自闭阀、带过流自闭功能的液化石油气瓶阀和调压器、智能燃气表和具有熄火保护及防干烧功能燃气灶具等本安产品,加大用户端安全冗余量。
在瓶装燃气安全配送方面,建议燃气公司全面取消自提并建立标准化配送制度,打通燃气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有序、安全、高效、畅通的瓶装液化石油气“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
燃气行业资深从业者彭知军建议,鼓励连锁或个体经营者联盟,共享安全管理资源,一来提高经营者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来也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
“还需要加大对流动人员的安全教育,如流动人员在居住地申报后,社区、社工组织乃至公益组织对其进行生活安全教育和培训,这里面也包括安全用气知识和技能,政府部门也应投入专项资金和力量予以支持。”彭知军指出。
刘晓东表示,要加强安全巡查,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势开展燃气安全宣传工作。如当上门安检送气时进行安检讲解、属地新闻报道、公交车或电梯间、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燃气安全知识、借助社区力量等各种渠道加大燃气安全宣传力度。
“监管部门要杜绝应付的心态和蜻蜓点水的监管过程。安全没有侥幸,只有疏漏的悲剧。要重视燃气安全使用和安全意识灌输,避免亡羊补牢。”某不愿具名燃气企业人士说。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事故发生后,目前多地已经开展燃气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安全监管,针对餐馆、集贸市场等用气单位重点开展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对运行年限较长的燃气管道开展全方位安全评估,及时更新改造,坚决防止带病运行。同时,逐项梳理分析排查上账的安全隐患,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落实防范措施。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