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云岚
来源 / 能源圈
3月28日,一则新闻出现在中国石油的官网上——《关于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油服务有限公司未对外开展挂靠业务的声明》。这则声明称:
近期,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油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发现不法分子冒充我公司员工,用我公司的名义办理将民企挂靠至国有企业名下,收取挂靠费用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上诈骗钱财的行为。
现郑重声明: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油服务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市场监督部门审批的经营范围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规定开展对外经营,从未以任何方式对外开展任何挂靠业务、收取任何挂靠费用的行为。
大公司不仅容易被不知名企业挂靠,还有可能被冒名顶替、强蹭热度。这并非中国石油第一次“打李鬼”。2021年11月,中国石油曾因一家企业伪造材料注册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借中国石油的名义开展业务而报案,后正告涉事企业,发布严正声明。此前更是四次声明澄清虚假控股公司情况。
树大招风,企业太大除了招来投资,还免不了被一些“苍蝇老鼠”所关注。中国石油近些年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碰瓷”,其实套路都惊人的相似。
模式一:冒充血统
2021年11月,济民可信集团称,旗下两家子公司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毫无关联的第三方企业办理了质押贷款。
消息传出,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后被查出,使用这28亿资金的融资方华业石化是一家假冒中石油下属企业的“伪国企”。
诈骗公司是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下称“华业石化”)。华业石化挂靠江苏华之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下称“华之业能源”),华之业能源挂靠北京华昌置业有限公司(下称“华昌置业”),华昌置业是中国石油的正牌子公司。
但在2021年9月,中石油子公司华昌置业即发表声明:
近期,我公司发现不法分子冒用华昌置业的名义虚假注册了华之业能源、山东国油华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化实业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现郑重声明:我公司未对外进行任何股权投资和设立下属企业。从未出资设立过上述三家公司或为其注册设立出具过任何文件或资料,与该三家公司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出资、隶属、关联或实际控制关系,也从未与三家公司或其法定代表人或其任何人员有过任何形式的沟通与合作,或授权该三家公司或其任何人员使用我公司名称、字号、商号、注册商标等进行商业宣传或其他活动”。
从伪孙公司华之业能源起,底下的一串公司均与中国石油无关,但因诈骗链条之长、数额之大,成为了假冒中国石油的典型事件。
模式二:搭关系
而这只是挂靠大企业的冰山一角。
2021年3月份,中国石油在其官网上曝光了多家假冒公司。不仅有冒名孙公司的,还有衍生出重孙公司的。
冒名孙公司——潍坊博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苑公司”),挂靠的是遂宁博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遂宁博傲新能源”)。
遂宁博傲新能源的确是中国石油全资子公司。但博苑公司却是伪造营业执照和公章的骗子公司。
更有意思的是,假公司博苑公司依然“生生不息”:下设两家子公司,为潍坊恒爱供应链有限公司和河南恒爱实业有限公司。
冒名公司信息在网上流传开来以后,遂宁博傲新能源随即发布公告,称公司从未设置任何投资、控股下属公司。
经核查,博苑公司进行虚假登记时所使用的包括股东决定、本公司营业执照、印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名在内的所有登记材料,均系伪造。
看过各式各样的“李鬼”案例,就会感慨一句:正规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假冒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
有些利用名字上的高度相似,打造一种“信任感”:北京中石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创新公司”),挂靠的是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下称“国际事业公司”)。在公司名称里公然使用“中石油”三个字,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有些是蹭了正牌公司的名头:比如浙江德池科技有限公司、湖州儒诚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挂靠的四川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正是上文提到的国际事业公司的子公司。
这两家挂靠都有一个中间公司——国际事业公司。但国际事业公司表示:其从未直接或间接参与产投公司的设立登记或经营管理,也未将其营业执照、公章等提供给任何人用于产投公司的设立登记。
不难发现,这几家造假企业的手段都是相似的——伪造证书;目的也极其一致——靠大公司捞钱。
模式三:玩神似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在法律上碰瓷的,也有一些企业打“神似”的太极拳。
名字碰瓷——比如中固石油、中匡石油、中围石油等。
有消费者上当受骗,以为加的是中国石油的油,其实是冒牌石油。去年吉林长春榆树市一名司机称:经常在一家名叫“中围石油”的加油站加油,直到开发票时才发现是“中围石油”而不是“中国石油”,彼时,他已经加油2万多元。而后,该加油站被中国石油以侵害商标权起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以“中围石油”为名的加油站不在少数。
Logo碰瓷——中围石油的logo和中国石油类似,其标识“宝石花”也是花瓣图形,只不过不是十等份,底下四份合为一份。
这些碰瓷企业的油品也不规范。2021年2月,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长春市成品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榆树市中围加油站销售的92号(E10)号车用乙醇汽油曾因乙醇含量,其他有机含氧化合物项目指标原因,被判定为不合格成品油。
冒名顶替为这些公司带来了利润,也带来官司。
此前,一家名为海城市中围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因商标权纠纷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起诉。
主要纠纷在于“宝石花”图形、加油站装潢等方面存在商标权纠纷。被告中围石油经营的加油站装潢中使用的“宝石花”没有进行商标注册,亦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对上述三项标识享有著作权或者合法有效的外观设计专利。最终,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海城市中围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中国石油上述三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其它费用合计16万余元。
“碰瓷”事件此起彼伏,中国石油虽然不断声明被小企业挂靠,但是“挂靠”却难以杜绝。这也给投资者和消费者一个警告:投资者合作时要谨慎投资,查清合作企业的底细;消费者擦亮眼睛,不要被不正当竞争的企业碰瓷。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