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 / 刘洋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反腐的纵深推进,曾经轰动一时的华信案再度回到公众视野。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获悉,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国开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何兴祥一案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何兴祥作出逮捕决定,该案在进一步办理中。
何兴祥是继原董事长胡怀邦落马之后,国开行第二位被查的总行级领导。胡、何贪腐的一个共同点,是两人都曾“向管理和服务对象违法放贷获取大额回报”。相关信息显示,国开行累计向华信授予了数百亿元融资额度,巨额贷款至今难以收回。
华信全称“华信能源有限公司”,由福建籍商人叶简明于2002年创立。成立十五年,时年仅40岁的叶简明就将华信推向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第222位,这是如“神话故事”一般的惊人成就。
在华信如日中天的2017年,全球资源贸易巨头瑞士嘉能可公告,将其与卡塔尔主权基金共同持有的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14.16%股权转让给华信,交易对价约91亿美元。华信由此一跃成为仅次于俄罗斯政府和BP的俄石油第三大股东。
然而,满世界奔走并博取耀眼政商光环的叶简明,于2018年突然因涉嫌违法被调查。华信令人目眩神迷的资本操作和虚假贸易,被掀开了神秘一角。
2019年11月,华信进入破产程序,“华信系”迅速土崩瓦解,其华丽外表下隐藏的诸多违法违规手段、靠高负债支撑的脆弱根基,都随着它的崩塌一点点显露出来。现如今,华信旗下71家公司已经合并破产,资产正在司法拍卖中。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惊愕之余,世人的不解和疑问没有减少,反而更多。如今,随着胡怀邦、何兴祥等国开行落马高层的贪腐事实被公之于众,华信背后的更多谜团得以解开。
华信的世界500强“幻术”
叶简明出生于1977年,是一个闽北山区普通家庭的孩子,其从中学开始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经商天赋。1999年,时年22岁的叶简明奔赴香港,靠着替港商卖房赚到了第一桶金。而后,叶简明在福州与人合伙成立福建华信进出口公司,并于2005年设立了金融投资性公司福建华信控股。
2006年6月,福建省华夏拍卖有限公司受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的委托,公开拍卖厦门华航石油公司100%的股权,这成为了华信步入能源领域的契机。
在此次拍卖中,华信赢得竞标,却由于标的资产存在瑕疵,导致交易最终未能达成。虽然拍卖流产,但华信凭此接触到了石油、成品油业务的行业特点和操作方式,并通过竞拍接洽,吸引到华航石油管理团队和业务人员的加入,由此奠定了开拓石油业务的基础。
此后,华信将能源和金融定位成自身的“两条腿”。为了加快能源业务发展,叶简明开始玩起了“魔术”。
事实上,在华信接触石油业务之前,叶简明便已对企业经营“魔术”有所研究了。华信早期曾做过橡胶、钢铁等贸易,其贸易对手大多是自己的关联公司或经济共同体企业,当时叶简明通过左手倒右手不断做大流水,以此来博取更大规模的银行授信。
而在进入石油行业之后,无论是资金能力还是行业准入,都决定了当时的华信无法真正涉及上游的油气勘探和下游的炼厂,如何令华信的能源业务快速“起飞”成为了叶简明心头的难解之题。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叶简明决定表演一场“大魔术”。
2011年9月,华信旗下洋浦油气储备基地项目在海南举行开工仪式,当时包括一名上将在内的多名将军专程来琼出席,时任海南省四套班子领导也尽数参加,风头一时无两。但事实上,彼时的华信是“十个瓶子三个盖”,洋浦基地根本就没钱动工。
仪式落幕后,直到2013年8月,胡怀邦掌舵的国开行为洋浦项目提供了24.4亿元贷款,洋浦储备基地才得以正式开工。该项目落成后,不仅为华信提供了固定资产,更为叶简明提供了一张反驳质疑的王牌,并为日后华信对外讲述油气故事提供了依仗。
洋浦“魔术”的成功,令叶简明信心倍增。在国内,油气是国企的地盘,叶简明就玩起了“挟洋自重”的游戏,打着增加中国在国际能源圈话语权的旗号,遍访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诸国,不断拜会政要和商界大佬,以博取政商光环。
而后,叶简明再大胆“讲故事”,其描绘称,华信已经在欧洲完成了油气销售、炼化、储运一体的体系建设,还将开拓中亚、中东、非洲的上游油气资源;其后还会在国内外建设大型石油储备设施,实现国际国内市场联动;金融方面则发展全牌照,设立全球并购基金,为匹配能源产业发展筹集巨额资金。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巨大,因此难免有人质疑华信的资金从何而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叶简明只模糊表示几千亿基金均来自海外,至于都投了哪些项目,叶简明便绝口不提。
实际上,和华信早期的虚假贸易一样,其油气买卖也多半是画饼,主要用来套取银行贷款,然后再用这些贷款去维持运转。但就是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华信却是从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都入围了世界500强名单,由此可见叶简明操作“魔术”的能力。
但问题是,“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叶简明的“魔术”只是在用借来的钱延长华信的生存时间,当债务累积危若累卵之时,华信帝国瞬间就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轰然倒塌了。
叶简明的政商“集结号”
在华信的发展历程中,胡怀邦掌舵的国开行曾给予华信巨大助力,使其在能源领域真正腾飞。叶简明精心编织的一张政商网络,是华信耀眼光环背后的基础。
但是,民企小老板出身的叶简明,是怎样搭上国开行原董事长胡怀邦这条线的呢?叶胡之间又有着什么不可示人的交易?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注意到,2022年1月15日,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第一集《不负十四亿》播出,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满头白发露面荧屏,在镜头前忏悔自己收受数千万元贿赂,充当掮客,替华信董事局主席叶简明出面联络国开行原董事长胡怀邦,获取国开行巨额贷款。
王三运说:“我觉得叶简明对我不错,他找到我,我也跟胡怀邦熟,我也觉得不是个难事儿。我跟胡怀邦谈的时候,就说反正情况就是这样,你能够帮就帮他。”
2014年,国务院启动深化国开行改革工作,要求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进一步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压减商业性项目。此后2015年,华信抓住机会,向国开行申请48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授信。叶简明多次找王三运,请他向胡怀邦说情放行这笔贷款授信。
“这个确实偏离了国开行改革的方向。叶简明怕我不同意,所以又找我,叫王三运一起吃饭。我到次年2月份,这个圈就画了。”胡怀邦在专题片《零容忍》中说道。
贷款完成后,王三运和胡怀邦各自收受了叶简明数千万元巨额贿赂。
除了权钱交易,胡怀邦等省部级高官之所以愿意为叶简明帮忙,还有更深的原因——他们被叶简明的神秘感和政商关系网所迷惑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干部刘华松在专题片中披露,胡怀邦明知华信的业务并不属于国开行的贷款范围,但是他还要把它包装成、解读成一种政策性业务,背后就是胡怀邦想利用手中的金融资源与地方领导作结交、相勾连,通过向叶简明这样“神通广大”的老板进行利益输送,为个人仕途升迁铺路。
为了通过华信项目的授信审核,胡怀邦简直是处心积虑。胡怀邦落马后,据国开行一位前高管透露,为了给叶简明贷款放绿灯,胡怀邦在国开行大调岗,涉及50多人,将审核环节从头到尾都换成了自己的人,并将国开行运行多年的风险评审流程搁置一旁。
截止2017年6月,华信旗下主营金融业务的公司“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显示为1601.19亿元,其中负债1167亿元,仅以企业债一项而言,华信彼时尚未到期偿付的共有人民币210亿元、以及2.5亿的美元债,而华信的主要债权银行正是国开行。
有报道指出,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海华信共获得银行授信总额为616.5亿元,其中国开行提供的授信额度420.7亿元,已使用385.4亿元,占银行授信已使用额度总额的 79.15%。
时至2018年,华信案发,曾经呼风唤雨、风光无限的世界500强企业掌舵者叶简明接受调查,此后树大根深、盘根交错的华信系也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而其金融支持者国开行也留下了一地鸡毛。据不完全统计,胡怀邦之后,国开行系统已有10余名干部被查,不少人都已退休,有的甚至已退休8年多。
整治资本野蛮扩张在路上
纵观中国商界,近两年来因债务问题而土崩瓦解的庞然大物远不止华信系,仅论与华信系同期倒下的企业,就有明天系、安邦系、海航、汉能等等。尽管它们分属不同领域,但倒塌的原因皆是共同的,即举债加杠杆野蛮扩张,因此承担了过高的金融和债务风险,一遇银行断贷或灰色政商关系链断裂,这套举债驱动的游戏就再也玩不下去了。
例如和华信同处能源赛道的汉能控股集团,该公司曾是当时国内所有的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港股市值曾高达3000亿,其创始人李河君更是在2015年以1600亿元的身家荣登中国首富。
而到了2015年5月20日,因曝出杠杆过高,无力偿还贷款,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港股大跌,市值跌去1400多亿港元,一时间风雨飘摇,传言四起。
经此大跌后,汉能薄膜发电停牌多年,直至汉能走向破产。据锦州银行向港交所更新的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5年6月,汉能集团向锦州银行贷款的资金规模高达94.61亿元。而资金链下游,汉能产品在经销商那里挂账动辄就是几十亿上百亿元。
安邦系也是加杠杆野蛮扩张直至撑破自己的典型。
以保险业务起家的安邦,靠向金融机构借款、靠发债等来加杠杆,资金到手就盲目扩张。安邦系还利用虚假资本金来放大杠杆,它通过掌握的成都农商行等几家金融机构,把其他用途的资金,包括存款资金、信贷资金设法转为资本金。同时,安邦还将保费用于投资,这些资金也在安邦系内部交叉投资,最后也变成了资本金。资本金增加以后继续加大杠杆,膨胀进一步加快,直至暴雷崩塌。
如今,随着中央多次强调金融防风险,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以及对灰色政商关系整治力度的加大,类似有问题企业的倒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刘鹤副总理在谈金融防风险时,有字字珠玑的四句大白话,“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企业部门的负债率差不多是全球第一,占GDP比重在160%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2020年中国GDP为100万亿元,这意味着当年企业部门负债为160万亿元。
当然,这么多债务并不都是有风险的,怕就怕那少数债务特别巨大又胡作非为盲目扩张的企业,甚至是靠各种灰色操作去勾连掌握金融资源的各种关键人物。这样的企业,一旦债务暴雷,就是连环风险,自身塌台不说,还要连累众多上下游企业,银行也要受牵连。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层一面清理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一面也对存量企业的债务行为进行约束,银行的钱再也不是你想借就借、想借多少就借多少了。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华信这般以虚假贸易起家、不断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生命的企业,再也玩不转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治加杠杆野蛮扩张、打击灰色政商关系,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