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与合作
欢迎来到华夏能源网,如有新闻报道、品牌传播、稿件发布需求,请按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一、免费发布:我们欢迎能源、财经及相关领域有较强新闻价值、较高思想水准的优质稿件,请附上联系方式投稿至tougao@mail.hxny.com,我们将择优、免费刊发。如48小时内没有回复,请自行处理您的稿件。 二、定制服务:如果您有更多的产品宣传、公关传播需求,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欢迎垂询QQ/微信:805922102,邮件:hezuo@mail.hxny.com。
作者/夏荷
最近社会舆论热点都在“乐视”、“融创”、“万达”上。
7月18日,周二晚间央视《新闻1+1》将焦点对准了企业对外的非理性投资上。节目中以很多在国内亏损的企业收购国外足球俱乐部为例,直言这种境外投资有洗钱和转移资产的可能。节目中,央视再次点名“融创”、“苏宁”。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在节目中直言:一些企业在国内没有实力和经验,在国外出现了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国家产生了负面形象。他认为,“非理性”一词是有所指代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以增加生产为背景的,实质上是一种转移资产行为。外汇资本的过度外流会冲击汇率的稳定,会引起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是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一旦受到影响,则会冲击实体经济,对股票投资者而言,一旦某些企业上了黑名单,融资会受到影响,这些股票毫无疑问会下跌。
尹中立表示:“它(企业)钱来路不是自己的,这些机构大多数的境内负债率都特别高,也就是说它拿着境内从银行借来的钱,或者从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钱到国外去挥霍也好,购买资产也好,这种行为如果在境外投资一旦出现失误,那么境内银行的坏账就会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了境内的金融风险,给它自己脸上贴金,或者给它自己口袋里赚钱。”
央视这样旗帜鲜明的言论,给某些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了醒。
同一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直言,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这表明,有关部门对企业海外投资问题在更加重视。那么,境外投资监管趋向严格是“一日之寒”吗?并不是,华夏能源网记者在围观这些热点的私营企业同时,却联想到了两年前针对央企的审计风暴。
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央企往往是“领头羊”、“排头兵”。特别是“一带一路”路线图出炉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能源基础设施是先行产业。然而,我国央企走出去的步子虽然大,但背后却长期存在审计空白。
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说,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基本上没有审计过。瞬间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
经济学家余丰慧曾针对这一问题撰文,文中辛辣地指出:
“审计没有全覆盖所有国企,连中央企业也没有全覆盖,说明国企在监督上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漏洞是相当大的。
……
一些国企包括央企高层正是窥见了这个巨大漏洞,以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为名义,非常热衷于海外投资并购,热衷于走出去,大肆将资金资本投资转移到海外,从中谋取非法利益,肆无忌惮地侵蚀国有资产。”
(摘自《央企4万亿海外资产没审过是大问题》)
随即,国资委下达通知,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方式检查央企境外“家底”。
从此,央企境外投资审计开始从“不缺席”。
而这几次的审计风暴中,能源、资源类央企所在境外投资上暴露出来的风险还是颇高。
2016年年中,审计署官网披露了中石化集团、中海油总公司、招商局集团、中铝公司、中航工业集团等10家央企2014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涉及石油化工、航空、军工、冶金等领域,重点审计了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所属骨干企业。
在此次10家央企审计风暴中,中海油境外投资风险成为舆论焦点。
据审计署披露,至2014年,中海油有限公司2011年以142.42亿元并购的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等原因发生亏损累计6.21亿元。
审计署还特别提示,中海油总公司境外投资,2014年其境外资产和收入规模分别占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的42.98%、54.85%,但盈利能力弱,境外利润总额仅占合并利润总额的14.12%;设立的85家境外经营公司中,有16家公司亏损,亏损金额8.89亿元,其中4家连续3年以上亏损,累计亏损16.74亿元。
今年6月,审计署再次披露20家央企2015年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在这20家央企中,抽查155项境外业务发现,因投资决策和管理制度不完善、调研论证不充分、风险应对不到位等,有61项形成风险384.91亿元。
这20家企业中,能源化工、资源、钢铁类企业占半数。
2017年6月23日审计署公布的20家央企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
这其中,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大型电力、电力建设公司暴露出的问题多多。特别是华能集团境外投资惊现103亿元亏损,实为重大战略失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至2015年底,所属勘探开发公司1个境外项目未按规定向发展改革委报告,超出概算4.44亿澳元。
2,所属勘探开发公司2012年实施的1个境外项目,实际投资超出发展改革委批复额度3637万美元,至2015年9月退出前未按要求申请变更。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经华能集团集体决策,所属境外企业以103.27亿元实施的收购项目,因电力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等经营亏损。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1,2007年至2011年,中化集团投资的4个境外项目,因对形势判断失误等,累计损失和亏损36.21亿元。
2,2010年至2011年,中化集团在开展境外公司股权收购中,未按规定经评估机构评估,仅依据内部人员评估结果即决策以18.98亿元收购该公司50%股权。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中国化工不能提供2004年至2014年集团总经理办公会会议记录等资料;未按要求建立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制度。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至2016年11月,所属水电国际公司等4家单位承接的4个境外施工项目因前期论证不充分、工程预算漏项等,累计亏损8.58亿元,还有4.73亿元面临损失风险。
2,2010年,所属水电国际公司未充分考虑国资委和集团投资评委会风险提示,向境外项目投资8.31亿元。至2016年11月累计亏损2.97亿元。
3,至2016年6月,所属水电国际公司低价承建的1个境外施工项目已形成亏损1.87亿元。
4,2012年至2015年,所属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违反内部规定,未与境外分包商结算即先行代其支付设备费等1.21亿元,至2016年11月形成损失3300万元。
5,2014年,所属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股份)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批准下属企业投资7390.37万元设立2家境外子公司,且未按规定进行国有产权登记。
6,2010年,所属水电国际公司出资1408万美元投资境外项目44%的股权,由于对项目风险考虑不足等被迫清算,至2015年底亏损3395.37万元。
7,至2014年10月,所属港航公司超合同约定支付分包商境外项目补偿金355万元。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2009年以来,所属上海宝钢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资源)累计投入69.6亿元实施的4个项目未正常开工、运营,有3.56亿元投资面临损失;出资4.0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47亿元)参与建设的1个境外铁矿项目,未按计划于2015年6月投产。
2,2011年,宝钢集团批准所属宝钢股份与1户企业合资设立钢管境外企业,并购买该合作公司闲置的钢管生产线,所设企业投产仅2个月即遭受东道国“反倾销”调查,产能实际利用率较低,至2015年底累计亏损0.5亿元。
鞍钢集团公司
1,2008年至2012年,鞍钢集团未经相关部门核准,向境外合资公司投资33.55亿元。
2,2013年,鞍钢集团所属企业以预付款的形式,向境外合资公司出借资金13.31亿元,至2016年6月上述借款仍未收回,存在损失风险。
3,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所属攀钢集团下属攀港有限公司违反鞍钢集团内部规定,擅自从境外进口1.02亿元钛矿粉,因市场价格连续下滑形成损失3283万元。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1,2007年至2012年,五矿集团在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收购3个境外项目,涉及金额93.04亿元,2015年底计提减值准备41.71亿元。
注:上述数据均来自审计署官方公告
纵观以上审计数据,可以看到能源央企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非常之大。在境外投资监管更加趋紧的大背景下,能源央企们需要勒一勒境外投资的缰绳了,让资本不失控、让投资更稳健,能源央企的出海之路才会更顺畅,才会走的更远!且让我们充满期待、乐见其成!